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m.39.net/pf/a_4454949.html本期文章内容节选自《隐形矫正装置的使用方法》中第六章病例集第11节,本章作者为土岐泰弘YasuhiroTOKI(日本三重县土岐矫正齿科)。
39岁1个月,女性。主诉牙齿突出来院治疗(图1、2、表1)。
诊断:
骨性上颌前突
安氏I类
过度的上颌前突和深覆盖
上颌前牙唇倾和牙列间隙
下颌牙列轻度拥挤
治疗目标:
改善前牙和尖牙的咬合
上颌前突的前牙舌侧移动以改善覆盖
改善下颌前牙拥挤
纠正中线
(图1初诊时的头颅侧位片)
(图2初诊时口内照及面相照)
(表1观察口内和面相情况)
初次主动矫治器(图2)
进行硅橡胶(PVS)印模采集,制作ClinCheck方案。通过上前牙压低和舌侧移动,关闭牙弓间隙和改善前牙覆盖。另外,下颌通过尖牙的唇侧扩弓以及前磨牙的颊侧扩弓,改善下前牙拥挤。
初次主动矫治器:上颌18副、下颌15副,过矫治矫治器:上颌3副、下颌3副。隐形矫治器佩戴2周更换。在第2步(治疗开始2周后)进行附件的粘接。在第8步发现1.2附近的矫治器有磨损,并且,在第12步之后,2.2和2.3附近也发现了磨损,在第14步之后,佩戴矫治器的时在2.3附近有抵抗感产生。
进而,在第16步发现矫治器在2.3部位贴合度下降,在第18步2.2和2.3之间依然留有间隙。在第20步时,同一部位由于矫治器的断裂而发生破损,在第21步中也发生了同样的破损。结果导致2.2、2.3之间留有间隙,上颌前牙的舌侧移动不充分。因此,为了制作追加矫治器,在第21步时进行了硅橡胶(PVS)印模采集,制作新的ClinCheck计划。
第1次追加主动矫治器(图3、4)
第1次追加主动矫治器:上颌11副、下颌13副。追加矫治器每2周更换。另外,在上颌前牙区设置了BiteRamp,通过上前牙舌侧移动关闭间隙结合压低下前牙来改善覆盖。
在第6步时,上颌矫治器佩戴时的抵抗感增加,第8步时,2.3附近更能感觉到抵抗感,并且在第12步时抵抗感增大了。前牙的覆盖得到了改善,但在1.2、1.1之间,2.2、2.3之间仍然存在间隙。并且,发现前牙区的矫治器贴合不良。另外,发现了下颌中线的左侧偏移和磨牙区的开??。因此,为了再次制作追加矫治器,在第13步时进行硅橡胶(PVS)印模采集,制作新的ClinCheck治疗计划。
(图3初次治疗结束时口内照)
(图4初次治疗结束和第1次追加治疗开始时的ClinCheck图像)
第2次追加主动矫治器(图5、6)
第2次追加主动矫治器:上颌12副、下颌13副。每2周更换追加矫治器。虽然前牙区的覆盖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磨牙区存在明显的开??,所以没有在上颌前牙区设计BiteRamp,然后,继续通过上前牙舌侧移动来关闭牙列间隙。
在第4步,下前牙附近发现矫治器的磨损。在第10步中,上颌前牙区的矫治器贴合度下降,佩戴时的抵抗感增加,第11步,1.2、1.1间仍然存在间隙,发现矫治器存在因断裂破损。而且,磨牙区仍然存在开??。为了制作追加矫治器,在第12步进行了硅橡胶(PVS)取模,制作新的ClinCheck方案。
(图5第1次追加治疗结束时口内照)
(图6第1次追加治疗结束和第2次追加治疗开始时的ClinCheck图像)
第3次追加主动矫治器(图7、8)
第3次追加主动矫治器,上下颌各5副。每2周更换追加矫治器。计划1.3、2.3进行唇侧扩弓,在4.4~4.2之间进行0.2mm的IPR、对齐中线、缩小右侧牙弓形态、改善磨牙区的开??。
在第5步上颌牙列间隙和磨牙区的开??得到了改善。发现在1.3、2.3附近的矫治器磨损。随后,为了进行1.3、2.3和1.4、2.4的扩弓,重新取硅橡胶(PVS)印模作新的ClinCheck计划。
(图7第2次追加治疗结束时口内照)
(图8第2次追加治疗结束和第3次追加矫治器的ClinCheck重合图像)
第4次追加主动矫治器(图9、10)
第4次追加主动矫治器,上下颌各3副。每2周更换追加矫治器。在第1步发现1.3、2.3附近的矫治器磨损,在第2、3步磨损消失。在追加矫治器第3步得到良好的咬合,开始制作保持器,进入保持阶段。
(图9第3次追加治疗结束时口内照)
(图10第3次追加治疗结束和第4次追加矫治器的ClinCheck重合图像)
隐形矫治结束时,通过上下颌前牙的压低获得了良好的覆??覆盖。另外,向右侧偏移的上下颌中线向左进行了改善,通过上颌前牙的舌侧移动,关闭了牙弓间隙,也实现了前突的改善。左右侧的尖牙关系也改善为安氏I类(图11~13、表2)。使用隐形矫治器数量上颌51副(20+11+12+5+3),下颌54副(20+13+13+5+3),总的治疗时间为28个月。
(图11治疗结束时口内照及面相照)
(图12初诊时与治疗结束时的全景X线片)
(图13头影测量重合)
(表2头影测量分析)
正畸保持开始时,指导患者每日佩戴保持器20小时。保持开始3个月后,仅在就寝时佩戴保持器。目前,经过了3年的正畸保持,维持了稳定的咬合。
在本病例中,从容貌所见,患者呈现出BrachiofacialType和下颌骨隆起的颌面部形态特征。在这样的病例中,由于骨密度高,咬合力也强,所以牙齿移动也会存在困难。
为了消除因佩戴隐形矫治器引起的颌位变化,在矫治器的1.3、2.3附近产生了断裂,令上颌前牙的远中移动变得困难。其结果是,在初次治疗中,前牙区的间隙关闭和咬合的纠正均不充分。
在追加矫治器步骤中,由于设置了BiteRamp,咬合纠正进展顺利。但是,由于隐形矫治器覆盖牙齿形态的特性及上下颌隔离的效果导致颌位向前方变化。因此,前牙区的接触进一步增大,上颌前牙向唇侧倾斜突出,导致矫治器不贴合,前牙的间隙关闭变得困难。在磨牙区因隐形矫治器本身的厚度产生了磨牙的开??。
另外,在追加矫治器中,基于变化后的颌位的重新进行设计排列。但仍然存在前牙干扰而导致的矫治器断裂,隐形矫治器的贴合度也下降,因此进一步计划追加矫治器,通过上颌尖牙间的扩弓以及上前牙舌侧移动、IPR和下牙弓的缩小来改善覆盖。
对于同样类型的病例,为了减小上前牙向唇侧突出,提高矫治器的贴合度,应该计划从初次治疗开始就设置BiteRamp,优先进行垂直向的移动。此时,由于可以预想到关闭间隙是困难的,所以在ClinCheck设计中要求减小前牙的移动速度。另外,考虑到BiteRamp会产生使磨牙分离的效果,在制作ClinCheck方案时应该考虑颌位的变化。
本病例的磨牙关系比较良好,通过前牙的舌侧移动来关闭牙列间隙似乎很容易。
磨牙区的牙尖呈锐利的形态,上颌磨牙区颊侧牙尖向舌侧方向倾斜。因此磨牙区的嵌合力起了很强的作用。另外,由于颊面部压力大,下颌骨隆起也大,可以推测出咬合力非常强,但是没有采取特别的对策,就计划进行治疗。因此没有有效的移动牙齿,导致治疗计划的预测性低,并且由于强大的咬合力和矫治器的厚度等因素也造成了磨牙的压低和矫治器的破损。
由此,反省到应该在治疗计划初期将上颌磨牙区的牙轴向颊侧方向倾斜扩大。
因为患者想要改善主诉的热情,我们制作了多次追加矫治器。可以认为,如果没有患者的协助就不能达成治疗计划,我要感谢患者的合作。
(本期文章由个人翻译于《隐形矫正装置的使用方法》第六章第11节,作者YasuhiroTOKI。仅供牙科医生学习交流使用,如有翻译或理解不当之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EvenZheng
学习的魅力在于不断思考